新闻资讯

News

品生医学成晓亮:以多组学技术为核心,构建临床质谱产业新生态 丨 创业说

2022-01-20

成晓亮是品生医学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他毕业于美国密苏里大学化学分析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是国内第一批质谱技术、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的研究者。成晓亮从事质谱技术及应用开发近20年,曾任职于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及美国能源部生物能源研究所,在微生物代谢组学、代谢工程学、生物医药及疾病早期诊断领域有着丰富经验。他曾凭借高通量芯片筛选技术获得技界奥斯卡奖(R&D 100 Awards)。

谈行业 I 临床质谱是精准医学的基石

Q: 临床质谱是临床检验技术重要的发展方向,但是大家对于这个行业似乎还有些陌生,能否请您简单介绍一下行业的基本情况。

成晓亮:说到临床质谱,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质谱仪,但其实仪器只是行业中的一个环节,只是一个硬件。临床质谱实际上背后是代谢组学和蛋白质组学这两大科学,就好比基因测序代表的是基因组学、基因技术。

和基因组学相比,临床质谱行业发展相对晚了一些。因为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的研究更为复杂,技术难度更大。但质谱技术的应用范畴更加广泛,同时其在大健康领域的相关性要比基因组更加复杂。因此质谱行业的技术壁垒、市场空间和天花板,是远大于基因组学的。

Q: 目前中国市场发展处于什么样的阶段?

成晓亮:从2019、2020年起,我明显感觉到国内临床质谱行业逐渐进入爆发的拐点。

就应用场景而言,基于质谱检验的项目开展得越来越多,逐渐覆盖到妇幼、心血管、内分泌、精神卫生、药学、体检等领域。这些场景铺开以后,许多医院对质谱仪进院有了更强的动力和需求。医院需要不断提高检验水平和精度,需要有更好的设备和方法学来支撑。从此,质谱仪就不再仅是科研设备,而是进入了各大医院,服务“寻常百姓家”了。

就硬件而言,质谱仪是一个非常高端、精密的仪器。长期以来,我国90%以上的市场主要被赛默飞、丹纳赫、布鲁克、安捷伦等国际巨头占据,是严重被卡脖子的领域。随着我国对于高端科研仪器自研的重视,对于国产替代、智能制造的支持,有越来越多的资源来支持质谱设备和技术的开发。上述两端的变化,使我国质谱行业步入了蓬勃发展期。

Q: 和美国发展相比,中国市场有哪些不同?

成晓亮:由于医疗服务体系和保险制度的不同,美国大部分质谱服务都是LDT模式(注:Laboratory Developed Test, 独立医学实验室),形成了像Quest和Labcorp这样的第三方服务龙头。美国60%以上的医学检验都是外包,医院只采样。

在国内,这个模式遇到很大挑战。中国医疗体系与美国存在结构性差异,三级、二级等规模化医院是医疗市场的主体,大医院的检验科能力强,有能力在院内开展检测。同时,报告时间、政策监管及医院管理的需求,也更倾向样本在院内检测。

因此,IVD模式(注:In Vitro Diagnosis,体外诊断)更适合中国。在过去这么多年里,IVD领域有20多家公司陆续在A股上市,包括做生化诊断、免疫诊断的等等。

谈品生 I All in 临床质谱,打造最强科研团队

Q: 品生医学目前发展情况如何?

成晓亮:受益于我在国外这十几年工作生活的经历,我们很早就意识到中国临床质谱市场的潜力。从2018年起,我就下定决心要“All in”,要自己研发硬件,并把服务方式逐步转为IVD模式。

2020年4月,我们拿到了国内第一个小型临床质谱仪的证,下半年设备就进入了多家标杆医院。同时我的工程师服务也整体进入到临床医院,结果当年就卖了不少设备,在业内国产质谱销售中处于领先地位。

此后,我们不断在硬件上发力,做了更多布局,在质谱小型化、自动化、实时监测、高性能等方向上有系列产品会陆续推出。我们的研发实际上融入了团队对于临床市场理解,再加上品生科研团队的实力在质谱色谱领域是很强的,所以我们非常有信心,要领航质谱国产化进程。

Q: 在应用端,公司有哪些进展和布局?

成晓亮:应用端也是品生的核心优势所在。实际上,品生从创办的第一天开始,始终聚焦在质谱技术临床创新应用上,随着我们自身研发实力和资源整合能力的不断提升,我们在应用端的优势也更大了。

我前面提到过,质谱技术的背后是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经过5年多的发展,我可以很自豪地说,品生基于蛋白质组学的技术平台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突破。前段时间,我们用品生的技术平台做了全球11家实验室的验证实验,对全球9个国家、11个城市不同肤色的人,在不同实验室进行了样本检验,可以定量1500个蛋白,方法重现性、稳定性非常好,已经达到临床检验的要求。为蛋白质组学在临床检验的应用开辟了新的方向。

这个技术平台为品生医学在临床应用上打开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可以利用蛋白质组学平台去筛选和发现更多的标志物和药物研发的靶点。

Q: 品生医学在药物研发领域已经有落地合作的项目了吗?

成晓亮:是的。现在我们主攻的方向是妇幼和肿瘤。在妇幼这个领域,我们和国内一些大医院,以及一些临床研究机构一起在开发一些新的检验指标。在肿瘤方面,我们和一些全球知名药厂合作去筛选靶点,或者为老药找到新的适应症。此外,我们也承担了一些国家级队列样本组学研究的工作。

谈未来 I 深耕多组学技术,构建全球化产业新生态

Q: 成晓亮博士,您是国内第一代质谱技术、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者。又在美国求学和做研究很多年,为什么选择回国创业?

成晓亮:其实我一直都是一个比较自主的人。我研究生退学去美国求学,在美国在读博期间又一度想退学去创业。当时我3年发表了8篇论文,满足毕业条件。于是我就边读书边创业,那次创业虽然不是很成功,但让我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经验。

后来我就职于全球三大质谱技术中心之一的实验室,和团队陆续开发出数百种应用于疾病早期诊断、药物筛选、酶工程活性筛选的技术及专利。而我本人也在2013年作为当年唯一华人获评科技界奥斯卡奖(R&D 100 Awards)。但从内心来说,我认为自己更适合做一名创业者,而不是研究者学者。

在质谱领域,美国是非常细分的,很难做大,最好的结果就是被大机构收购。而中国不一样,质谱在中国正处于新兴发展阶段,有着完全不同的产业生态,发展空间比美国大很多。

另外,这里的市场环境、支持政策对于初创企业来说又比美国更加友好。再加上现在国内能获得的人才资源、产业资源,跟美国比没有本质差别。因此我毅然决然地回来。

Q: 您刚才说中国的产业生态和美国不一样,那么您怎么规划品生的未来?

成晓亮:在我心里,品生并不是一家单纯的质谱仪硬件公司。但硬件问题是发展一个产业必须要解决的,因为没有硬件自主研发能力的话,第一是被海外卡脖子,第二是买别人的硬件,成本太高了。

20年前我读书时,进口一台质谱仪要1000万,这在当时是什么概念?只有院士级别的实验室才能配。所以,只有把成本降下来,质谱技术才能进入到更多医院和研究机构,才能支撑各种应用场景的开发和推广。而应用多了以后,质谱仪的使用效率也就提高了,医院的购买意愿也就更强。所以自研硬件是第一步。

但品生的重点并不是硬件,我们的重点在于临床应用,硬件是切入口。我们希望能持续不断地开发创新应用,实现更大的价值。这也是国内IVD模式的优势所在。

品生现在有480多个指标,60多个试剂盒,而且每年都在增加,我们的应用也就不断延伸。此外,我们也和药企合作,帮助他们去做药物研发、验证,以及伴随诊断等。这个市场空间非常大,并且还可以走出国门。

Q: 走出国门是说品生医学有国际化布局的考虑吗?

成晓亮:是的。我在硅谷,在伯克利待了这么多年,对质谱行业、组学平台未来发展趋势判断是比较有把握的。从公司成立开始,我就说品生一定要有国际视野,要做一个全球化的公司。这一点在大钲资本投资时,我们就有很多交流,并且观点高度一致。

我们发展过程中也有多次融资,跟很多投资人打过交道。我觉得大钲在医疗领域的专业研究是非常深刻的。同时,大钲的投资理念,以及在企业发展不同阶段去匹配相关资源,这些做法都是非常好的。

Q: 作为一家中国企业,我们全球化布局有什么策略和优势呢?

成晓亮:首先是国际视野,我们核心团队中有多人有海外留学、工作的经历,在和国际企业谈合作的时候,大家交流起来非常顺畅。我们也一直和美国、欧洲的生物医药企业、研发机构保持着紧密联系,有很多的合作。对于全球精准医疗产业前沿发展趋势,构建产业生态圈,我们有深刻的理解。

此外我们深耕国内医疗市场,有很强的本地化能力,接地气,能够快速把国际上行业里面的新东西落地到中国。这也是我们比较重要的竞争力。

当然,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最重要的是我认为我们踩对了节奏,并且有足够的研发能力和技术储备支撑。我们团队很多人都曾经在全球最前沿的机构工作,过去五年,我们潜心研发,在硬件、应用、组学各方面都取得了大量成果,发表了许多文章,各项专利加起来也超过了150项。

科技创新是品生的基因,我们一定是去和国际领先企业对标的,对行业目前发展到什么阶段,技术方式和各大公司所处的阶段都有充分的了解。品生有信心和决心去实现一个宏伟愿景——“让每个人都受益于精准诊疗”,助力中国质谱技术实现突破。这是我们团队的共识。